本文目录
战略性科技是什么意思?
科技战略就是不断的发展,中国的科技,然后压倒外国的一些科技发展,自己的科技力量。
战略科技力量是指: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科技项目。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提法,是从“地位”“作用”“贡献”维度来定位科技创新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在国家安全、综合国力、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层面而不仅仅是区域层面发挥影响;必须在战略全局、战略领域、战略能力、战略影响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创新力、保障力、引领力等方面独具优势,形成创新驱动的合力、作出独创性的贡献。
中关村论坛会议主要什么内容?
你好,中关村论坛是一个面向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高端会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前沿趋势:关注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趋势,探讨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产业发展机遇:探讨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创新创业实践:分享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探讨创业者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经验和策略。
4. 政策和法律法规: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探讨相关法律法规对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影响。
5. 投融资机会:提供投融资机会,搭建资本与项目的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的融资和发展。
信息化前沿技术是什么?
1.1. 定义与内涵
信息技术定义:
1)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2)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3) 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1.2. 体系与外延
信息技术的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层次:主体技术层次、应用技术层次、支撑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便是大树扎根的土壤;它的支撑技术层次便是大树发达旺盛的根系;它的主体技术层次是大树强劲的躯干;而它的应用技术层次则是大树的枝叶的花果。肥沃的土壤、发达的根系、粗壮的躯干,这一切都是造就繁茂的枝叶和丰满的花果的必要条件。
1.2.1. 基础技术
l 新材料技术
l 新能源技术
1.2.2. 支撑技术
l 机械技术
l 电子与微电子技术
l 激光技术
l 生物技术
1.2.3. 主体技术
l 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感测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也包括遥感、遥测技术等。它使人们能更好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
l 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它的作用是传递、交换和分配信息,消除或克服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l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人们能更好地加工和再生的信息。
l 控制技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长。控制技术的作用是根据输入的指令(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实施干预,即信息施效。
1.2.4. 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医疗卫生、体育运动、文学艺术、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家庭劳作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二、通信技术
2.1. 神经网络
2.2. 综合接入
2.3. 移动通信
2.4. 数字集群
2.5. 波分复用
2.6. IP通信
2.7. 广播电视
三、计算机与智能技术
3.1. 电子商务(Neugents)
3.2. 远程教学(Multiagents)
3.3. 网络终端(Information Agents)
四、信息安全技术
4.1. 传输保密技术
4.2. 身份验证技术
4.3. 防火墙技术
4.4. 安全协议
4.5. 安全策略
五、网络应用技术的新发展
5.1. 手机上网(WAP技术)
5.2. 无缝连结(Jini技术)
5.3.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
5.4. 网上信息获取(Push—Pull技术)(信息推送、拉取、结合)
六、计算机教育应用技术
6.1. 汉字及语音识别技术
6.2. 虚拟现实技术
6.3. 多重智能代理
6.4. 协作学习
七、软件技术
7.1. 系统软件
7.2. 支撑软件
7.3. 嵌入式软件
7.4. CAD软件
7.5. 网络管理支持软件
7.6. 金融领域应用软件
7.7. 地理信息系统(GIS)
7.8. GPS 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7.9.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产品数据管理(PDM)
7.10. 教育软件
7.10.1. 实现大、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软件、平台软件、课件库
7.10.2. 计算机教育、辅助教育、课程学习、教育管理的应用软件
7.10.3. 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软件
7.10.4. 计算机远程教育软件
八、信息技术对校校通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的意义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主要表现?
一是具有规模雄厚的握纤产业优势。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连续8年位列全球制造业第一大耐圆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二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需求潜力国,市场需求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将成为最大的需求市场。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人,多层次需求趋势进一步显现。
三是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在高铁、通信设备、核电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四是我国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人,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1/4,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近年来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倍增,国际高端人才段亩仿加速向我国汇聚。
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有哪些?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迈进。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放眼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十四五”时期,这些研发机构“新物种”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科创新地标”。
在市科委支持下,本报近期推出“探访上海科创新地标”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进这些与众不同的研究机构,捕捉创新前沿脉搏,聆听它们在上海拔节生长的声音。
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描绘中心未来发展蓝图时,记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幅大脑连接图谱的画面:当一个“神经元”亮起,链路像潮水一般不断点亮新的神经节点,最终整张网络星星点点。将大脑中的“神经节点”映射到创新网络,明暗交替的“星点”就是数不清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和企业。
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今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本月,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中心总部在张江全新启运。
“这是一个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层面上,去考虑如何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机构。”在刘庆看来,要建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支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将其打造成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必须先把“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三个基本问题想明白。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这里将打造一张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旗下拥有100家高质量专业研究所,海内外战略合作机构各10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00家,每年为产业需求定向培养万名研究生。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迈向3.0时代
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发展一以贯之的关键词,也是刘庆口中出现的高频词。
在他看来,长三角的科创一体化,从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是1.0时代,那时苏浙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严重缺少技术,以“星期天工程师”为代表的国内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突破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抽出周末时间到长三角各地开展技术指导,助推了江苏、浙江经济的第一次飞跃。
2.0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则是跨国公司总部在上海集聚,这带动了零部件生产基地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上海周边城市布局,也带动了苏浙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3.0时代的标志是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在这个发展阶段,长三角将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级产业高地”。除了需要打通“断头路”、实行相同政策等一系列必要举措外,更重要的是区域的经济和文化能否深度嵌套在一起。比如,某地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一定会先评估自己的产业结构。在刘庆看来,站在一体化的角度,每一次重要布局都应该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视野去谋划,思考如何与周边结合、与区域融合。
破解误区 搞研发怎么就不赚钱?
对于怎么搞研发,刘庆有着经年累月的思考,这与他深厚的产学研背景密切相关。当年从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回国,他一路从清华大学到重庆大学,再到江苏产研院,这次选择到上海再出发。
“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研发就是投入,只有推进到产业才有产出回报,但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技术买单,研发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高端产业来打造。”刘庆说。
转变思维后,曾经困扰区域发展的许多难题也许就有了解决方案,就好像“墙内开花墙外香”。过去,许多地方政府担心自己辛苦培育的企业“飞”了,想方设法挽留企业。如果把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上海,可以根据各地提出的需求“定向研发”,并将“订制”技术“卖”给长三角乃至全国。
按照打造研发产业的思路,作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综合体之一,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于去年底在苏州相城先期启用,这里将容纳100家以上各类研发公司,集聚各类研发人员超过万名。
强化策源 以“产业+商品”理念扩大科技供给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是上海“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上海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责无旁贷的使命。刘庆认为,上海可以用好三个优势。
首先是国际化优势。“在海外谈起江苏,有人不知道在哪里,但说到紧挨着上海,大家都知道了。”刘庆说,这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无可比拟的优势,上海应继续作为创新“龙头”进一步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成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链接、导入全球创新资源。
第二是金融优势。政府努力把科创基金规模做大,引导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以投资参股有发展潜力的初创高科技企业来获得应有的回报。在早期投资企业后,无论企业做大后到哪发展,政府也能获得股权收益。
第三是科技供给优势。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来优化改造产业结构,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型企业;同时,培育、引进一批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服务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生产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上海拥有庞大的创新资源,需要从“骨子里”与产业深度融合在一起。
共创共赢 人在两地办公,同属一个部门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上海市牵头,协同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成立这一中心的初衷,就是要“让大家把好东西都拿出来”,实现共创共赢。
为此,中心将按照“一个核心团队、一套运行机制、一体化建设管理、一个创新体系”模式,探索建立一体化高效运行发展的新机制,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统筹与共享,同时兼顾三省一市各自资源禀赋与基础优势,实现各扬所长的差异化协同发展。
事实上,从中心的基本构架就能看出它的与众不同。目前,创新中心旗下已有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江苏产研院,浙江、安徽两地相应的机构正在筹建之中。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江苏产研院除了办公室、投资财务等部门保持独立外,其他专业事业部和业务发展部门都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比如,虽然有人在上海办公,有人在江苏上班,但他们同属于一个事业部;江苏已有的某方面专家,在上海暂时不会招聘同一类型,但会结合各地优势吸引不同领域的新专家加盟。同时,经过中心评议的项目,在落户不同区域时,无需进行第二次评议